《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06 00:35:11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孤独之旅》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1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视频展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跳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思路

①、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

②、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④、联系学生自身,由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

(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一、情感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道旅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

二、设疑激趣,整体感知:

1、 小说写了谁的孤独之旅?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段孤独之旅呢?(研读第一段,品味词语“竟”“忽然”“只好”。)

2、 假如让你不上学,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谋生,你愿意吗?(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杜小康愿意跟着父亲去放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找出关键句子)

过渡:课文第48段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个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才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让我们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三、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1、 请看大屏幕(课本里的插图),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茫然、恐慌、孤独等等)

2、 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进行文本细读:

追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让学生划出相应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的品味推敲揣摩语言)

A、 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更换人称朗读,采用第一人称朗读,让学学生谈“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

B、 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质疑: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

(“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以景衬情,衬托杜内心的恐慌)

C、 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背井离乡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茫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

质疑:品味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①杜小康与父亲一起离开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环境的孤独。②杜小康心灵的成长过程)

3、 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无助、孤独无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样安慰他?请几名同学说说。

点拨:最好能够用一首诗歌来劝慰一下他,想一想咱们学过的诗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过渡:(教师幽默风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听到我们声情并茂的“劝慰”,感动得都哭了。……?!他有没有哭?

4、 从文中看,杜小康在什么情况下哭的?(经历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找回鸭子之后)

过渡: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暴风雨?在暴风雨中他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文本细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36自然段和46段。小组合作讨论。

质疑:⑴、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暴风雨的?(视觉、听觉)试找出相关句子。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和拟人)有何妙处?(分析“歇斯底里”一词)

⑶、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衬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⑷、暴风雨过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你能说明白吗?(委屈;激动;战胜了暴风雨的考验,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5、主题: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6、 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杜小康忍受了孤独,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才学会了坚强,完成了这段“孤独之旅”。我们相信杜小康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稳重,因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无助、环境中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茫然等诸多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的雕刻着他的灵魂。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 ……此处隐藏18734个字……中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有人在阳光下成长,有人在风雨中成长;有人在无忧无虑中成长,也有人在痛苦中煎熬成长……成长有成长的快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成长历程。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2、背景介绍:

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嬉闹(x238;) 掺杂(ch226;n) 撩逗(liáo) 眺望(tiào)

凹地(226;o) 胆怯(qiè) 戳破(chu244;)撅断(jǖē)

2、理解词语。

厚实:丰富、富裕。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三、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概括文章故事内容。

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子,经受磨难,逐渐变得成熟、坚强的故事。

2、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开端)——撑船赶鸭,出到苇荡(发展)——苇荡遇雨,经受考验(高潮)——与鸭共成长(结局)

a、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理解他的心路历程,体会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之旅。

不同阶段不同心理感受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茫然和恐惧

到达目的地——芦苇荡害怕和胆怯

在芦苇荡安静下来孤独

在芦苇荡时间一久不会再忽然地恐慌

经历暴风雨后坚强

b、对杜小康来说,文题“孤独之旅”中的“孤独”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对未来前途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c、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环境描写。

文章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多,也很精彩,可以说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用勾画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提示: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1、鸭群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突出划船赶鸭子的速度很快,烘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的心情。

(2)鸭们十分乖巧……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以鸭子“无家”“漂流”及对唯一的小船的依靠烘托出父子俩此时孤独、恐惧、无依的心理。

(3)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以鸭子的成长象征着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说主题。

2、芦苇荡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这样无边无际的芦荡渲染了气氛,更增添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3、暴风雨

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可怕的暴风雨让本来孤独恐惧的主人公更加陷入恐慌之中,但也正是有了这暴风雨,让杜小康体验了真正成长的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结:本文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以芦苇作为人物心理变化的见证;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面对芦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文章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舞台,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到了烘托、暗示、促进、推动的作用。

(一般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深化作品主题。)

四、精读课文,探究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

面对眼前的环境的孤独与寂寞,杜小康的心理由恐慌、胆怯、害怕最终走向了坚强。经过这一段心路历程,杜小康变得坚强、勇敢,成熟起来了吗?你眼中的杜小康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少年,懂事,有责任心,坚毅勇敢、通情达理,理解父母苦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坚强的男子汉。

文章主旨

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现实,谈谈本课给了你哪些收获?

(1)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教学板书

孤独之旅曹文轩

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苇荡

情节

高潮:苇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成长

鸭群

环境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环节五

跟着杜小康走完了这段孤独之旅,我想我们每个同学的内心一定品尝到了孤独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来品尝几份孤独,然后想想杜小康的孤独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拿起笔写写你的孤独体验。

1、把自己亲身经历过“孤独”的故事在全班进行交流。

2、每位同学用“孤独是……”写一句话,在全班做一次朗诵。

3、课后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

教学反思

本文以第三人称进行写作,且小说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代入式”进行阅读,假设自己就是杜小康,设身处地理解杜小康的心理感受,对学生掌握小说主旨、理解题目含义都有很大的帮助。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