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05 13:29:17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项脊轩志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

《项脊轩志》是一篇文言文。怎么上,成为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串讲法,这篇课文倒是可以波澜不惊的完成教与学,但失之于单调,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之前曾去恩施市一中观摩过课堂教学,深刻的领悟到因为学习小组的存在而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魅力。于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展示学生的学与思,成为了本次课堂的最终选择。

因为这种尝试不多,所以,一堂课下来,需要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结合评课老师的意见,兹总结于下:

一、小组建设有待加强。

虽有小组之名,但小组之实还不够充分。不是每一个组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且,最后发言的,几乎都是平常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相当数量的学生其实并未动脑动手。而我乐于见到的是,那些平常学习不怎么积极的,也能够站起来甚至是争先恐后的大胆的发表他们的见解。如何让这一部分学生动起来,加强小组的分工、合作,是小组建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时间安排有纠结。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的时间要充分到让学生能够把问题思考的较为深入,学生讨论要能够展示每个组员的观点,交流结果展示要充分体现学生智慧甚至有碰撞,这三个问题在时间安排上都是颇让人觉得矛盾的。时间短了走过场,时间长了任务完不成。因为学案的主体部分是研习课文所设置的问题。所以,问题数量上,以三个为好;而且三个问题不能平均使力,必须“突出重点,不及其余”,从而课堂既有深度,也有宽度。

三、要有顿一顿的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急于完成教学既定目标,对于课堂细节处,缺少顿一顿的艺术。具体来说,本应在讲书斋之乐处予以停顿,进行适当的师生对话:书斋之景可怡情养性,作者尚且感受到读书寄怀的乐趣,那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在讲到作者母亲的慈母关爱时,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儿寒乎?欲食乎?”亦可 成为 老师发挥的地方,而调动学生的情 感 体验。在这些课文足可细细咀嚼之处,可惜我都错过了。恰恰是这些顿一顿的地方,最 能体现 老师对课文课堂细节把握能力。现在想来,该有多少细节被我忽视了呢?又有多少可以顿一顿之处,被我错过了呢?语文的人文性,离我有多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能够在一次次课堂后加以反省,从而让自己有一点点进步,长此以往,滴水有成河之势。我愿意执此观,并以此警示自己。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2

明代归有光为世人传诵的作品,是抒写家人父子之情的文字,即所谓“抒写怀抱之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三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文章,有的叙写母亲勤俭持家的种种事迹,有的叙写小婢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有叙写家人骨肉情深的。虽不出平常琐事,却无不真切感人。

古文教材选入《项脊轩志》一文。怎样教学这篇文章,让学生从归氏平淡的言语,琐碎的生活事件的叙写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了解作家的精神追求。我是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3

《项脊轩志》是古代经典散文,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此次又选入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那么怎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者在前言中指出:它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同学们阅读古代诗文,编者把本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项脊轩志》编排在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我认为文无定格是说散文形式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贵在鲜活,是说内容上贴近生活,深入到个人情感世界。《项脊轩志》历来为人推崇的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黄宗羲曾说:“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可见前人对其细节描写和感情真挚的特点也颇为赞赏。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文章特色,我选择了细节描写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习在细节品味中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深情,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其鉴赏能力,话题就确定为“于细微处见真淳”。

《项脊轩志》全文弥漫着浓浓的悲情,对美好读书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家庭衰败的哀痛,对已逝母亲祖母和情深意笃的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隐藏这些表象背后的大悲——对自身坎坷命运,特别是仕途不顺,理想难就的悲。这从对项脊轩的描写即可看出端倪:百年老屋,虽加修葺毕竟是狭窄简陋的,作者却把它写得“姗姗可爱”。读书生活难道不是艰苦的,孤寂的,作者笔下却是那样的怡然自乐,都因为归有光胸中有通过科举光耀门楣的人生理想,因而身居陋室而能甘之如饴。而且,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肯定有寄托人生理想,希望成为家族的脊梁的寓意。

另外,归有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科举不利的伤痛密切相关,不独祖母认为归有光将重振家声,给家庭带来希望,母亲和妻子都对归有光在科举上寄予厚望,《先妣事略》一文中有母亲中夜督促归有光暗诵《孝经》的记载,妻子魏氏也曾鼓励他:“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如今,斯人已逝,自己仍然在实现理想的路上艰难跋涉,于是感觉愧对家人的殷殷期望,怎能不悲从中来!更明确的证据是,《项脊轩志》选入课本后被删去的一段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所以,怀念之情和身世之悲是交织在一起的。

但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强调突出其身世之悲,而是把重点落在对亲人的怀念上,主要是出于课堂容量和学情的考虑,我觉得对亲人的怀念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此为基础才能保证体味感情的深入;反之,学生不大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要穷其一生去追求功名,也许有人会觉得是浪费生命。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身世之悲,需要补充大量的背景资料,担心时间不足。其次,我把课堂教学定位为以自主学习为主,又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无法控制,学生是在没有疏通文义的情况下进入课文的,课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照注释疏通理解,否则体味感情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从课堂实践的情况看,学生如果不能突破基本的文字障碍,对感情的把握肯定会受影响。但课文注释已经很详尽,学生需要的只是足够的时间,如果能在课前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即使基础较差的班级在课上完成细读欣赏是可以做到的。在基础较好的班级,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细节,并体会平凡细节背后蕴含的深情,对情感的把握上也到位。而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需要思考怎样在学生偏离学习目标时适时进行适度的引导,既不能被学生牵着走,也不能生拉硬拽拖着学生走。

但是,选修教材的教学与必修教材应有区别,不止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教,还应努力挖掘其 ……此处隐藏6620个字……串讲课文。问题的设计切近学生的理解水平,小孩们也很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刚毕业的时候,作为一个应试选手,总觉得讲不出内容,现在觉得可以讲得内容越来越多,这也是一种变化。不知道下一轮再讲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很期待。

教书这件事,说来也简单,中学的应试更是不难,给学生加大训练量,老师加强应试逻辑的训练,结果不会太差。就算一开始做得不是很理想,但漫长的日子里总能总结出一套经验。可是,教书更应该是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是追求自己认为对的内容的过程,这才是我觉得教学这件事最有魅力的地方。

有人说,选择了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我想我愿意怎样生活,就是我的教学方式。很多问题还没有想明白,可是岁月漫长,我有足够的时间去直面自己。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0

《项脊轩志》是一篇至情至深的古代散文,这节课中,我树立语文是生活的对话,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调动学生由文本感知生活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琐事的感受力。在本课中,学生通过点名诵读、分组诵读、师生合作诵读等朗读形式体会文本情感。在美读指导环节,学生们的文本感受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也更加亲近文本。小组讨论时,学生在文本中能带上自己的理解积极的发表所思所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有感情的进行再次朗读,用语言生动的表达观点,并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感知文本,这也体现了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们的感受力在层层提升,并将这种感受和生活相结合!

小组合作环节的自由讨论,教师加以引导的环节应在今后的课堂中提升!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1

《项脊轩志》主要记叙了一间读书小屋,几件家庭琐事,却写出了青年主人公在这里的襟怀抱负,一家三代人的骨肉情深。

全文从项脊轩内外环境写起,先写旧时小屋破旧、昏暗,后经修葺,开窗,植兰于庭,使轩焕然一新,然后写主人公于此读书写字,偃仰啸歌,其乐无穷。接着,追叙了关于亡母、祖母生前二三小事,表达了对死去的母亲、祖母的无限怀念之情,含蓄地显示俗约悍芊⒍潦榈脑因。最后以蜀清、孔明自比,抒发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叙述亡妻事,是上文写后五年补写的,仍取镜于项脊轩,用笔委婉,含义深刻,悼亡之情、哀伤之感结于“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全文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细事一条线索;我在项脊轩中的读书生活一线;项脊轩几经变化,归家从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线。时间从我小时候,到十九岁束发在轩中读书,直至“现在”(指补写时),跨度很大。但细细观来却井然有序。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空间环境为经,以时间人事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一家三代至深至诚的骨肉亲情,又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通过理清层次线索,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2

为了上好这篇富含深情的文章,我自己把文本读了许多遍,以至于每读一遍我都有新的感悟,真正体会到了文本细读的收获,甚是欣喜。一篇名家之作,从朴实平淡的字里行间却寄予了作者深沉厚重的情感,是值得我们细细反复赏读的。所以我把公开课篇目定为此篇。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任何时候读起来,都是那么平常平淡,无波无奇,为什么这样的一篇叙述平凡家庭生活琐事的文章在文学史上占有“明文第一”的赞誉,多少年来流传不衰?文章写了什么是很容易读懂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就是真正值得完美品味赏析的。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也就是课后探究讨论练习题一:归有光善于选取家庭的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试找出两三例,体会本文的这种特点。通过示范赏析“叔父异爨”的内容后教学生自主赏析,在示范赏析时我还给出答题提示:朗读、翻译、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进行赏析。

整篇课文教学只有设计一个目标,实践和完成得比较好,学生能通过细读文本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寓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深情,并且对这种人世间普遍美好的感情产生共鸣。而这种深厚的情感是通过只言片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来体现的,足以体现出作者的了不起,明白了这篇文章的历史地位。

教学中还发现几点不足之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不到位,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语言分析不到位,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学习完这篇文章,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请你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在课后作业的批改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教学的成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习的迁移能力不足。学生基本都是泛泛而谈生活的哪一件让我受感动,而不是通过简洁的细节描写来无声地体现。当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细读一篇篇文章而得。

在上公开课之前,我还特地做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提前疏通课文字词,提前思考了这个问题。我想公开课上得顺畅很大程度得益这个导学案。导学案和练习册不同的一点是,导学案是一张卷子的形式发下去,学生就有有思考和做题的仪式感,而练习册使学生依赖答案,没有思考的空间。当学生认真思考并写下答案,老师收上来一看就能把握学情和讲课的重难点了。导学案的应用就是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一个媒介,也是提高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3

《项脊轩志》是一篇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也是传统的古文篇目,我把这篇课文作为一堂备课组的公开课进行了讲授,在教授这一课中,我有几点体会,现归纳如下。

读:研读文本,赏析品味是教读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下载了视频朗读,在和课文内容相符合的视频带动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十分浓厚,从这次教学中,我发现朗读也是发现问题、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应该结合分析贯穿始终。

通:对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由于我们已经经过必修的训练,所以针对选修文言文,我采取了请同学自读自释,相互交流的处理方式。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明清散文比较简单,学生阅读困难相对较小,针对高考文言阅读为课外篇目,必须加强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需要而设计的。从课堂结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练:在疏通了文意之后,我设计了当堂练习,由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点是同学自读自释的,这个环节就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发现缺漏并及时的补充上,以练代讲。

析:由于本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本的赏析上时间分配的较短,我计划是从散文的文眼入手,向前后延展。“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学生找到并不困难,而且能够很容易的得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以此为线索,首先向上延展。体现“可喜”之情的其实这里有三小层:。分析“可悲”之情,首先得明白作者共写了几件悲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

最后的布置一小断仿写练习,对于这项作业,文科的学生兴趣更高一些。理科的学生完成情况不是很好。

总之,这节课在上的时候朗读较多,对文言文分析的不到位,下次上课的时候应该加强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分析。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