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5 09:11:1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一节实验探究课。由于新课标注重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布满设想与实践的探究世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是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完成的。下面我就按教学过程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我先请大家回想玩跷跷板时,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对此你能提一个让我们探究的问题吗?创设了问题情景。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应让学生充分思考,尽情的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根据生活实例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这一教学过程由实际入手,学生配合也较好,所以完成较好。

二、猜想与假设。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这一过程由于学生已学过此课,猜想与假设几乎是一样的,缺乏了多样性,效果与设想的有一定的差距。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生提出了猜想与假设后,接着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与假设,小组合作结合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我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张扬了个性、掀火了和谐课堂的气氛,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渐进了各自的理解深度。然后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取长补短、完善方案、进入下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在实验的步骤一上指导学生“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因为这是实验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考点。通过板书,画图分析,学生掌握的情况较好。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分两步走,第一步教师指名同学上来完成,同时纠正和改进不好的做法,使学生少走弯路。第二步放手让学生做。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收集数据的能力。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关爱他人的精神,都得到不断地巩固与加强,无论是成功与快乐、还是失败与烦恼,都有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组织学生分析与论证。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对已有的实验数据结合前面的猜想与假设进行分析与论证,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性。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评估与交流

在这一过程主要引导学生对刚才的实验做得好的与不好的进行一个评价,并从中分析哪一部分没有做到位,今后应如何去改进。同时谈谈是否有更好的实验方法。

同时用弹簧测力计代替一边的钩码,竖直向下拉和斜向下拉,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说为什么示数不同。从而更好地理理解力臂概念。

在这一部分教学上评估部分做得不是很好,主要是学生讲得少,不太到位,老师讲得多,应多让学生说说然后再来归纳。

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法中,经过小组成员的精心的准备、仔细的观察、科学认真的分析、再加上激烈而友好的争论,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探究都有成就感。充分体现了探究课的精神。

当然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会产生许多的信息和创新的火花,做为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教学的焦点来重新组织教学。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创新火花,激发奇思妙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教与学的过程也是我丰富自身知识、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会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生生奋发的目标。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2

上午第三课进行《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教材题目是: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我是老师,我想放手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可有不少学生做完以后还是糊里糊涂的。

事后我在想这一问题:让学生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很有难度的。

难度一:学生可能还不太明白什么叫“平衡”。我在猜想人类认识杠杆的过程可能也不一上来就想研究“杠杆是如何平衡的”,而是在生活中使用了杠杆,发出了他的有些规律,才会进一步研究什么情况下杠杆会“静止不动”(这也是一种杠杆平衡),到后来才会想到“什么情况下杠杆会在水平位置平衡”,再进一步研究“杠杆匀速转动”的条件,等把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思考之后,人类才会来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定是一个长期而且很费精力的事情,要不怎么只有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才能总结出来呢!

难度二:感觉出力臂。这不是一个一般人能想象得出的“构建出的科学概念”。也只有数学兼物理学家才能构建出原本无形的东西来。当然这一发现也许很多偶然(刚好处于平衡位置时),但能提出力臂的概念绝对是个创举。于99。9%学生来说,只需正确接受就够了,让他自己来研究只能是想当然的让学生去做。

难度三:学生是否有猜想。也就是说学生是否能“形成”一个他有道理的猜想意见,然后再按猜想设计方案进行研究。

难度四:实验设计方案能否完备。就算有一个猜想,学生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吗?依据设计的方案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吗?也就是说逻辑严密吗?

学生照葫芦画瓢也不完整。因为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必须得做二次以上实验,但学生绝大多数只做了一次。这不能怪学生,应该说也不能怪我这个老师,因为上面已经讲了实验探究的难度,学生要真想做得好,只有把实验报告上的实验步骤记下来才行,他们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几乎没有。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如果在事先我们知道这些是要考的,我肯定有办法让学生严格按标准来做。

从教材来看,让学生有探究意识就已经很够了,至于探究方法,只能介绍一些,让学生自己感悟吧!

所以我想说: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教一些探究方法是可允许的要求,要想真有什么探究教学,在很多章节上都只能是做个样子(当然这个样子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传授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时候是巨大价值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科学探究进行的。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没有花大量时间进行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对力臂的画法并未加强训练,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始终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引领着学生进行研究 ……此处隐藏2471个字……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然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我采用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鲰,并同时加以引导:

1、【提出问题】:跷跷板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水平?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猜想并作适当的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对跷跷板进行简化:用带刻度的薄木板和铁架台自制杠杆,数量不同的钩码代替体重不同的人。

假如将两个钩码挂在左边12cm的位置上...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调节钩码个数和钩码离悬挂点的格数,使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

并制成表格收集整理比较数据:

最后得出结论:

所以我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但是,我感觉我的课堂语言过于单调,有时感觉有种语塞的感觉。我决定以后要加强语言方面的锻炼。我认为不足之处就是:情景条件引入的不够生动。以后要多加注意!!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7

在这个探究实验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紧贴生活创设思维的空间,为学生拨开云雾,展开猜想的翅膀。

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形成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

3、营造宽松环境,培养敢想敢说的精神。

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往往使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4、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方法。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发现、实践、归纳。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这实验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实验室提供的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以至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类似。若实验中杠杆由学生自己制作,用小桶装沙、硬币等作为阻力,实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力,实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一个探究实验还有待完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因为本节课比较抽象,所以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一些常见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体验、猜测、求证、运用等研究活动。

第一:创设情景,产生问题。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并通过观察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激发探究热情,调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第二:迁移引导,设计实验。通过最简单的撬石头的实例,分析其支点、阻力和动力,阻力臂和动力臂,即杠杆的五要素。

第三:然后设计杠杆实验,先预测,后验证,获得数据。

第四:组织分析,获得结论。交流数据,并整理,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导致在学完知识后没有相应的生活应用加以巩固,学生感觉理解的不透彻,而且整节课显得比较紧张,这也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9

今天进行了《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我想放手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可有不少学生做完以后还是糊里糊涂的。

事后我在想这一问题:让学生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很有难度的。

难度一:

学生可能还不太明白什么叫“平衡”。我在猜想人类认识杠杆的过程可能也不一上来就想研究“杠杆是如何平衡的”,而是在生活中使用了杠杆,发出了他的有些规律,才会进一步研究什么情况下杠杆会“静止不动”(这也是一种杠杆平衡),到后来才会想到“什么情况下杠杆会在水平位置平衡”,再进一步研究“杠杆匀速转动”的条件,等把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思考之后,人类才会来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定是一个长期而且很费精力的事情,要不怎么只有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才能总结出来呢!

难度二:

感觉出力臂。这不是一个一般人能想象得出的“构建出的科学概念”。也只有数学兼物理学家才能构建出原本无形的东西来。当然这一发现也许很多偶然(刚好处于平衡位置时),但能提出力臂的概念绝对是个创举。于99.9%学生来说,只需正确接受就够了,让他自己来研究只能是想当然的让学生去做。

难度三:

学生是否有猜想。也就是说学生是否能“形成”一个他有道理的猜想意见,然后再按猜想设计方案进行研究。

难度四:

实验设计方案能否完备。就算有一个猜想,学生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吗?依据设计的方案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吗?也就是说逻辑严密吗?

学生照葫芦画瓢也不完整。因为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必须得做二次以上实验,但学生绝大多数只做了一次。这不能怪学生,应该说也不能怪我这个老师,因为上面已经讲了实验探究的难度,学生要真想做得好,只有把实验报告上的实验步骤记下来才行,他们自行设

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几乎没有。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如果在事先我们知道这些是要考的,我肯定有办法让学生严格按标准来做。

从教材来看,让学生有探究意识就已经很够了,至于探究方法,只能介绍一些,让学生自己感悟吧!

所以我想说: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教一些探究方法是可允许的要求,要想真有什么探究教学,在很多章节上都只能是做个样子(当然这个样子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传授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时候是巨大价值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