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04 02:44:10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

《泊船瓜洲》是小学五年级第五课的一首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学生带给我的两处意外,令我欣喜

一处是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饶有兴趣地讲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再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后来竟然有学生提议要画出这幅美景,怎么办呢?就让他们现场画吧。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学生把我们带人古诗“诗中有画”的意境,教师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板画所画的每一步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我想:板画设计的过程也是“授生以渔”的过程。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还要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这怎能不让我欣喜?

第二处就是对诗所表达的感情的体会: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此时,我再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

在学生体悟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导个体、集体品读:(指名说)

你有过思家的感受吗?

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诗人和你是同样的感受,他会怎样吟诵这首诗?

如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二、困惑和遗憾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为迎合这次活动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学生的画,虽然说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画笔把心中所想画出来,而我的绘画水平也太差,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仅是哪一科老师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而教师也要不但学习,尽力成为多面手,才会把学生带进更好的艺术殿堂。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2

6日,我在实验小学参加了“本色的教学,智慧的课堂”名校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取了来自深圳的特级教师精彩的授课,其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陈金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古诗《泊船瓜洲》的教学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诗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教者认为,古诗教学应该在落实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古诗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融入古诗蕴含的文化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洗涤心灵,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读中欣赏

古诗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因此,在古诗诵读的教学中,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是基本方法。陈老师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主学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在此基础上老师还提醒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读也贯穿了整堂课的始终,使听者明白熟读是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诗中蕴含着节奏、音韵、意境的美,学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细细品味诗文所表现的意境,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议中领会

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古诗诵读课也应如此。陈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了“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讨论本堂课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学生表示应从朗读流利古诗、理解诗的意思、背诵古诗这三方面来学习,这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然后老师指导学生画出不懂的字词,引导学生明确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提出字词疑问后,再一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的意思,最后请两位小老师上台讲解,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大胆质疑,共同释疑,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逐步积累探究经验,提高探究能力。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并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蒙胧理解。

三、品中创造

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交流对话的主体,是富有巨大的认识潜能的。学生在理解诗意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王安石离家这么近为什么不能回家?这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课堂生成的需要,老师出示了一段背景资料,让学生读资料,并从中找答案。学生明白了作者这是第二次赴京上任,写这首诗是在上任的途中。这次上任,实行改革的道路坎坷,自己前途未卜,此去不一定能回到家乡。写“还”字是为了表达他强烈的回家愿望。“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他的忧愁啊!学生再读他写的《元日》,联系诗歌的背景,从“总是新桃换就符”中学生看到了一个决心改革的王安石;读他写的《梅花》,学生从“凌寒独自开”中看到了一个坚强的王安石。学生对教师的预设作了富有创意的思考,从独特的角度了剖析了诗的中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读中欣赏、议中领会、品中创造,使古诗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3

……此处隐藏8858个字……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

二、咬文嚼字学推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话。于是我抓住“绿”字进行延伸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对“选字练习”“自由填字”的推敲,确实有了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3

今天我上了 《泊船瓜洲》 这一课 。 这是我第一年带语文,对于古诗词我又很多想法,大多都不是很成熟。在请教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之后,我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框架。但上完课后,我又觉得有很多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好。

经过听课老师的指导与评价,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优点

教态大方,思路清晰,语速掌控较好。对学生的引导也很成功。()课堂气氛好,学生发言踊跃,有激情。在诗句的朗读、节奏处理上非常突出。做到了在“读中自悟”。对全诗中的“字眼”---“绿”做了较为精彩的分析与领悟。

二、缺点

1.在作者王安石的简介中停留过多,政治性的东西给学生提提就行了,没必要说的那么透。只要学生能感受到作者那淡淡的忧伤就可以了。

2.押韵未给学生普及,有点一笔带过。古诗词重在押韵,学生应细细体会。

3.“间”字的读音在参考书中有两个版本,我提前没搞清,使该字在学生中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终我虽自己辨识为四声,但还是业务部熟练,提前没做好功课。

今后的工作中要谨记这次的经验教训,争取做的更好。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4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先与孩子们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通过自主阅读自主理解,最后在集体交流。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时,我灵机一动,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于是,通过大声朗读,体会诗人的思乡的情感。试想,假如课前充分准备,通过图画示意、音乐的渲染、效果会更好。

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原来孩子们学会了自主阅读资料袋,多好啊! 看来我们要相信学生,不要越俎代庖,一味地“灌”,效果反而不好。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5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板书)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学生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避免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通过练习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积极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3、抓住重点剖析,进行扎实的训练。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