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时间:2024-01-26 22:05:17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生命与教育》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1

教育是什么?我们为学生的素质提高做了什么?当读完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身为人师的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会有新的思索和新的领悟,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后的又一力作,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读完全书,"生本"二字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我不禁为自己过去的教学行为感到汗颜。"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我走进课堂无数次,无数次面对我的学生,我又有多少次带着"生本"的理念进入课堂的?看看身边的同事们和同仁们,我们是不是更多的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这些,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教育激扬生命》让我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书中提出:"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自主有效地活动。"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由主角退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应把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小学语文教师》上面乔能俊老师听的一堂课。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自然之道》一课,教学从听写生字开始,然后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讲解重点词语,读后感《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乔老师问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奇怪的地方。男生问:"当海鸟啄幼龟的时候,它们为什么不把脖子缩进壳里去?"

女生说:"这个向导很奇怪,他是生物学家,非常懂海龟的生活习性,但他为什么还是把幼龟扔到海里呢?"乔老师最后发表感叹:这是篇可以给学生思维情感带来极大冲击的课文,却被老师上的僵化教条、寡淡无味,从两名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看,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老师心里装的是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解读,是课标的要求、教参的提示、教学的思路,这本节课要达成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学生似乎对此并不认同。"我懂了的你拼命讲,我不懂的你偏偏不讲"教和学完全错位。

是啊,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课堂,是否经常犯了和这位年轻女教师一样的`错误?我们究竟有多少是来自于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入研究,有多少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真正有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当追问陷入迷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到问题的原点,把视线再次投向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到底去哪儿了?

郭思乐教授强调:教育应当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以这位女教师的这节课为例,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问一问学生:你们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似懂非懂的是哪些问题?

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梳理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顺学而教,给予学生方法策略的指导,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我相信,只要真正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的需求持续关注,就一定能打通教与学的壁垒,让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活动。

生本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谐结合,它是一种崇高理想,虽然维艰,但不是幻想。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老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

作为一名教育者,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真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得经常静下心来,放慢自己的教学行为,问一问自己:我们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我们该怎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翻开《教育激扬生命》,多读几遍,我们的心中定会有答案。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2

步履匆匆,登上讲台22年,从事这份职业,让我倍感欣慰,因为这样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体验着成长的幸福,孩子成长,我更是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学生到一个中年教师,一步步走来,快乐幸福着。读《做有生命的教育者》这本书,更是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心灵的安慰和支持。

在每天流动着的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只是知识、方法、技术,在教师创作的大量教例和课例中,寻觅不到生命的跳动和呼吸,处处发现的仍然是如何上课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在每天都在诞生的庞大的教育论文中,依然看不到生命的气息和光华,除了概念、术语,就是推理和演绎: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把前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文章,把外国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文章。生命创造的光影就在如此这般的推演中遁入黑夜。

正因为如此,叶澜教授才会呐喊疾呼: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然而,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有这样的生命感。有的教师看到了生命,但他想到的只是书本和各种符号如何化为自己的教案和话语,但对学生的生命本身却视而不见了。这时的教育者看到的只是知识,他的眼中没有生命,他的生活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机械辗转于教材与教室之间。有的教师看到了生命,他以一颗敏感、敏锐和细腻的心,捕捉着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次欢笑和哭泣、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皱眉。这样的教师敬畏学生的生命,却未必尊重自己的生命,所以教师的生命感也是不完整的'。只有把生命放在生命里,努力将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生命的成长建立起内在的关联: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就是教育者自我的生命成长,他希望彼此的生命能通过教育之树而成功地实现相互嫁接和疏通,在同一棵树上绽放花朵。

有着生命感的教育者,都是有时间感的教育者,时间感不断撞击着他的心灵,他的手和灵魂都充满了时间,他知道每一个生命的教育,都需要时间,都有着内在的时间节奏和韵律,在教育中,生命何时开花,何时结果,都有定期。他与受教育者一起守候时间,让石头在时间中开花,让心脏为每一次绽放而激动。

有生命感的教育者,需要把教育的实践当作一门学问来钻研,当作一门生命的学问来贯穿一生。把生命放在生命里的含义是:教育者只有把教育的学问变成自己的学问,把学生的生命落在自我生命的核心里,同时又把自我的生命化进学生的生命里,成为其今后生命成长中的核心资源,教育者才将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而且是一个有真学问的人。这个学问就是一种以生命感为基础的,关于生命成长的学问。其内核是:让每一次教育的过程,都变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回家的过程,即回到生命之家的过程。

每一个人的生命 ……此处隐藏9493个字……家,叫海沦,凯勒,她的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她的一生开始埋怨生活,后来对生活充满信心。她和杏林子一样一生光彩有力。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活得光彩有力。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令人敬重的,生命往往会从我们指缝中滑过,所以我们要爱惜生命,让短暂的人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 生命》光从题目看就看出了作者对生命的赞叹之情,作者用了三个例子,一个例子是讲飞蛾被抓住而极力挣扎的情景,第二个例子是一颗瓜子在没有泥土,没有阳光的砖缝里不屈向上地生长了仅仅几天,但是它死后也不会遗憾,因为它还是拥有过生命,它也不会为此沮丧了,第三是作者通过听诊器发现了自己的心跳是多么沉稳,有力,十分赞叹生命的价值,多么可贵。

我也拿小螺蛳做了一次实验,把一只乌龟和一颗螺蛳放在一个玻璃缸里,结果十分令人震惊,螺蛳竟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与缸里的乌龟搏斗了三天三夜,这件事令我无比震撼,小小的螺蛳竟会有这样的强烈的生命力啊,与比自己大十倍的乌龟僵了三天许久,自己明知道斗不过乌龟,但它没办法,求生的.欲望鼓舞着它,许久,我被螺蛳热爱生命的精神打动了,忍不住想放了它。

我想如果我们一起来热爱、珍惜生命,一颗螺蛳,一只低等动物都有的概念,何况高级动物人呢?

我读完《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时,心情是非常惊讶的。

这篇文章讲述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展示了生命力的旺盛和强大。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拯救了自己;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让自己活了下来;心跳是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

从课文的叙述及作者的感悟中,我似乎读懂了一些生命的意义。杏林子虽然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她却用自己能活动的三根手指,写出了那么多有意义的文章。就像课文里写的那样: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自己的,我们可以让其体现出价值,也可以让生命变得黯淡无光,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要好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辉煌!在生活中,在学习上,我们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比如:考试不理想、比赛失败……这些和杏林子的困难相比,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所以我们更应该怀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向成功。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10

体会最初接触生命教育,是在几年前一次教师培训时,主讲老师给教师下了个新的定义:教师就是迷恋生命的成长,以研究生命成长为业的人。当时给我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读了张文质先生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他所倡导的“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健全的生命”的教育理念,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他用心发出的“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呼唤更是让我震撼。

特别是开篇《生命的礼赞——一次关于生命化教育的讲演》,让我深受触动。文中指出:生命化教育就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着本身就带给你希望。哪怕有时候很屈辱、很难过、很无望。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我们的教育而言,就是要让这么一种顽强地活着、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的理念成为我们课堂中最重要、最激动人心的内容。要让每个个体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要使学生对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价值、未来的发展的可能性更有信心。回顾我们的现实,现在有一些学生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要不就走极端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是他人的生命。在这些悲剧的后面我们在讨论孩子的自身问题时,是不是更该思索是什么使我们的学生如此脆弱?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在某个点上出了问题?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大部份的老师依然还是被分数牵着鼻子走,我们的家长在和老师沟通时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孩子近段时间的成绩怎么样?唯有门门功课都优秀将来才有希望才能出人头地。这种隐藏在我们大人内心的教育目标往往会导致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近乎完全的背离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可能对学生做出羞辱、嘲弄、讥笑、刁难、甚至是殴打。也许一个学生上课特别会爱说话我们甩他两个耳光,他感到屈辱,明天就不说了。这看似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是我们教育能做的吗?我们剥夺了人的尊严,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会考虑别人的尊严吗?只有让孩子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他才会希望身边的人也过有尊严的生活。有些学校,每次考完试就排名,接着就按名次进入相应的班级。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有安全感吗?他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吗?他会信任自己的同学吗?身边的每个人都是竞争对手啊。我们想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在长大后能形成正直、光明和健全的人格吗?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师而言,在做好传授好知识的同时,诚如张先生所说的就是要做这样的工作:鼓励孩子了解自身的环境、家庭的背景、面临的困难、自己的性情与期待,激励孩子不断鼓起生活的勇气,唤醒孩子内心的生命力量;克服种种阻力与困难去创造一个能够帮助孩子瞭望未来、渴望更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可能性与价值。让我们教育工作者能理解:勤未必能补拙,扬才远胜于避短。

张文质先生把生命化的'教育描绘成是“开启智慧,点化润泽生命”,让人感到一种虚灵中的真实同时,更让人感到教育的神圣与责任的重大。因为它是站在生命的高度对教育的整体把握。真正的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启迪、生命对生命的润泽。因此,教师这个职业就直接意味着从业者人性、教养、专业能力的要达到一定的高度。长久以来,我们把知识教育等同于智慧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的高材生往往是考试的高手。而在生活能力,接人待物,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在创造的能力上往往比不上一些西方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人的生命更加完全而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性的扭曲生命中的本真。在教育中我们很少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品行的养成、对生活的态度。我们的很多的孩子在初中到高中完全是在拼体力,睡眠达到8个小时的是极少的。与父母共进早餐,周末与孩子好好的聚聚都成了孩子和父母的奢望。曾经听到一位教授讲过一件发生在他身边的事:他邻家的一个小男孩在进小学之前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孩子,每天他下班时,这个小男子会骑着童车从他身后出来吱得一声将车停下学着大人的问候“老陈你回来啦!”而自从上了小学后,慢慢的发现这个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了,碰见人就低头,不久鼻梁上也架起了眼镜。由此可见我们教育问题的严重。生命是需要点化和润泽才能长进的。经过点化和润泽的生命应该是有生机的而不是死气沉沉,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颓废,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吗?我觉得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还应该是一种对待教育的态度。面对每个不同的独具个性的孩子,我们能在何种程度上点化润泽生命?如何让孩子们活得轻松快乐又能承受起成长中的挫折?如何利用现成的有限教育资源给予每个孩子的生命形式以最大的成全?这些都是我们生命化教育要思索的问题。

“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期间,那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映照。”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不断体会“点化生命润泽生命”这八个字。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