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时间:2024-01-23 02:44:16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苏菲的世界》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

假如你有一天收到了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你会怎么想,或许你们会想:该不会是恶作剧吧?或者:肯定弄错收件人了吧?胆子小一点的人可能会感到后背发凉。这么想想确实有些不可思议,你也许会说:“这种事不可能发生的啦!”但《苏菲的世界》这文本书偏不,它用他独特的语言创意勾勒出旁人口中的“不可思议”,也渐渐把这些“不可思议”引入哲学的大门。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著名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这本书就是发生了这些不可思议的事。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的发现信箱里放着神秘的一封信。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有贴邮费,上面仅仅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儿来?”就这样,苏菲在一位不曾谋过面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看了书才知道,这些信并不是什么恶作剧,而是苏菲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哲学之旅”。是的,正如书中所说,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戏法感到惊奇,他们刚开始都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这一切,好奇心如约而至。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

兔子深处的毛皮是很舒服,待得越久陷得越深,越图舒适,也就意识不到,但这个梦幻般的“舒适天堂”却缺少了做为一个哲学家,做为一个人,甚至做为地球上某一个微小的生命最不可缺的东西一一好奇心,他们对于本应值得惊奇的东西而感到麻木,重复每天单调的生活。我曾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但这本书把已在兔子毛皮深处的我惊醒,我被哲学家的勇气震憾,也为我们的所好悲哀。

《苏菲的世界》唤醒了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有关怀与好奇。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2

我看过的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多,但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无它,因为它是本有趣的哲学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乔斯坦.贾德著作的小说,本书多以苏菲和一位名叫艾伯特的神秘人之对话录,是以由浅入深的方式简介西方哲学的小说。

苏菲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对一定事物有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哲学。她表明自己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我们身边其实处处是哲学,却只有少数人会发现哲学的殿堂,不断去探索、实践。她是一位出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艾伯特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

最初的哲学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艾伯特认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苏菲正符合,所以她在艾伯特的指引下,一步步跨入哲学的殿堂。

范曾说得好:“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想一下,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对吗?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同时,艾伯特向他解释从古希腊哲学发展到现今哲学的历程和转变。

《苏菲的世界》,即是哲学的殿堂,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理,并了解了欧洲哲学史。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应如苏菲踏入哲学的殿堂一样,专注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不断进取。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3

马儿为什么叫马,何为马?在没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是某一时间,我偶然从电视上看到了这种东西,从此我就认识了马。

每天总会见到许多人,许多事,我却从未提出一句:为什么?不只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对此,作者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术师从帽子里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人不停的顺着兔子的细毛向上攀爬着,探寻魔术师的秘密,我们比哲人们缺少的只是一个好奇心,一颗智慧的头脑。

哲学家们不停地爬着,同时也不停地呼唤着沉睡的人们,他的.呼唤,只能唤醒少数有头脑的人而赢得大多数人的厌恶。苏格拉底,最终将生命一起与哲学服毒自尽,耶稣亦如此。我佩服他们的勇气与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德谟特里克斯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仅靠好奇与思索,提出原子理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我陷入了整个欧洲哲学,开始时很迷茫,有很多不了解。越来越发现其实哲学离我们生活并不远,我可能不了解一些地域一些风土人情,但思想是没有限制的。

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互通的。苏菲最终只是希德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我们又是谁呢?苏菲在希腊文化中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也唤醒着我们生活的智慧。第一次读《苏菲的世界》,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将收获更多……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4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一本书也是如此,一件事物之所以备受人喜爱,定有它自身的独特,一本书也是同样,令人深思,发省,觉悟,然后承前人之志也。

其实在老师的推荐前就曾听说过这本书, 第一反应只觉得名字很奇妙,……苏菲是谁……她经历了什么……她的世界怎么了………她是个怎么样的人………带着种种疑问,我打开了那本带有绿色的大门,准备开始探寻一个奇妙女孩的世界。

“伊甸园”“魔术师的礼帽”“神话”“命运”一个个有趣的篇名带我走进苏菲一个个奇妙的一天,由一位不知来自何处的哲学大师引领着我们,走进一个个奇妙的时空,我们浏览了西方哲学文化的发展史由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萨特,由对哲学的一片空白到揭开了哲学的神秘面纱,我仿佛也参与其中来,共睹这其中之奥秘。

“你是谁?”“ 我是谁?”故事开头作者就给予了我们这个疑问,令人深思,我也一样,常常萦绕于我的心尖,久久无法散去,我上网找寻了一个可以解释的`答案:弗洛伊特曾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我 自我 超我。这或许可以解释这两个问题,本我是内心的自己,可以无拘无束 追求自由;自我是思想中的自己,用自己的认知思考问题;超我是现实中的自己,处处受着大大小小的拘束;这三个自己都是我,我是这三个的结合体,这听起来也许有些难以理解,但作为这个世界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大概是最好的诠释了吧。

……此处隐藏9085个字……的人、一位出色的哲学家最终却服毒自尽。我为他感到惋惜,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如此戏剧一性一的人生,恐怕连他自己也始料不及吧。如果我生活在当时,定会阻止他这样轻易放弃了生命,尽管我知道在怎么做也是无济于事,这一切仿佛早已被命运安排好了似的。

提起命运,我不禁感慨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一个好端端的人可能无缘无故倒在地上,经抢救无效而失去了生命。不必说这样的事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身上,当它真正降临时,就算想躲也躲不掉。悲剧的发生正是源于我们没有理一性一地看待一切不幸的事,没有珍惜身边的人。当那一天真正来临时,我们才会觉得后悔,感到痛彻心扉。

苏菲的哲学课程仍在继续,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也更加深刻了。人生就如一场梦,而我们便是梦中的星辰,照亮了黑暗的人生。一生一世,如梦初醒。因为有我们这些生命的存在,世界才会更美。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4

刚打开这本书,看到那么多哲学的知识,我便失去了兴趣。但读到苏菲收到一张奇怪的明信片时,我又好奇的想知道席德是谁。带着这份好奇,我把书读完了。

表面看来,这是一本讲述哲学知识的书,但实际上,它也算的上是一本历史书,甚至是一本悬疑小说。

书中介绍哲学家时,也同时介绍了许多欧洲古代的历史文明。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内容,似乎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书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绍。而席德是谁,还有席德的父亲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疑虑又将此书变得带有一点悬疑色彩。当我看到狗开口说人话,香蕉皮内写着字,苏菲的哲学老师把他叫成席德时,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而这本书最令我欣赏的就是作者把许多看似毫无关系的用哲学课程联系在了一起。书中的苏菲学习哲学是为了摆脱席德父亲的控制,这似乎有点奇怪,但当你知道席德的父亲也是一位哲学家,这一切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在书的结尾,席德与她父亲和苏菲与她的老师的位置关系完全颠倒了。原来苏菲对于席德的疑惑变为了席德对于苏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将他们换一个角度,故事又会产生新的趣味。

就像这本书一样,其实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甚至我们自己都有两个或多个面。许多的事情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你得到它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会受到一些无形或有形的伤害。正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如果你想要得到其中之一,你就必须放弃另一个。而关于我们自己,你是否会发现,有时自己在朋友面前活泼开朗,但一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却会一语不发?或是有些人在家总是面无表情,但在学校,单位对人却是满脸笑容。正是因为我们对待不同的人的不同方式,才造就了这个多彩的社会。

我们无法改变事物的多面性,但我们可以正确的分析,并作出正确的选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亮丽的色彩。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5

沉睡良久,我们忽然醒了过来。

从“现实”这个梦境,醒来到“被思考的现实”,世界渐渐有了一个轮廓,一切开始看清楚。

——题记

读完这本书是在我十三岁零九个月的冬天。一个因为清醒而显得有些凛冽的湿冷冬天。

期末考试结束那天,放学回家的公车上,满座,我站在那里,手拉着扶栏,用一种平静的姿势。车身略微有一点摇晃,白色的车身外壳被雨点敲打着,传递着细密琐碎的声音。

车厢内温暖而湿润的气流和嘈杂柔和的人语声融会在一起。可以感觉到,细微的血管在体内跳动,突兀的存在,但是非常温和。就像车窗外冬天的冷雨。

然后我仿佛逐渐地聋了一般,听不见车厢里嘈杂的人语声,非常之寂静。但是可以非常清晰地听到,感受到,冬日潮湿的雨点打在车身上。

我安静地直视着玻璃窗,外面布满了雨点,透明淡青的颜色。偶尔两滴滑落,拉开长长的痕迹。

“我们太过于习惯这个世界,以至于不再对它感到惊奇了。”

这句让人如梦初醒的话,出现在《苏菲的.世界》的前面几页,作为一本哲学启蒙书,这开头真是微妙而精彩。对于在现实世界中逐渐被忙碌磨得粗糙迟钝的人们来说,思考身边这一切,似乎有些浪费时间和不切实际。

实际而忙碌地去生活并没有错,但一切微妙而深刻的思想和感受,都来自于细致的思考和体验。

海伦·凯勒在自传中曾写到过这样一段话:

“有时我会试探我的非盲的朋友们,想知道他们看见了什么。最近我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刚刚在树林里走了很长时间,我问她看见了什么。‘没什么特别的。’她回答说。如不是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也许不会轻易相信,因为很久以前我就相信了有眼人看不见什么。

我问自己在树林中走了一小时,怎么可能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都没有看到呢?而我一个盲人仅仅通过触摸就发现了数以百计的有趣的东西。我感到树叶的对称美,用手摸着白桦树光滑的树皮或是松树那粗糙的厚厚的树皮。春天里我满怀着希望触摸着树枝寻找新芽,那是大自然冬眼后醒来的第一个征象……”

人们对于自己身边和拥有的事物,常常会觉得习惯和忽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残疾,一种麻痹。

而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毕生像个孩子一样敏感好奇。他们不安于眼前的世界,神经质般地不断求索,他们寻找着自然的法则,对于人文世界有着最高的关怀。

外貌丑陋的苏格拉底不知疲倦的思索和谦逊温和的灵魂不断发问,相信真善美的柏拉图书写着自己的洞穴神话和理想世界,巴洛克时期和文艺复兴交接下诞生的伟人莎士比亚让世界的真假扑朔迷离,笛卡儿、洛克、史宾诺莎、休姆、柏克莱、卢梭、伏尔泰、康德、黑格尔、佛洛伊德……

他们都是哲学家,他们都敏感地意识到了生命这个庞大而神秘的存在,也意识到了温柔紧密围绕在身边的这个匪夷所思的世界,他们是思考者,他们是实践者,是时代精神伟大的推动者和建立者。

世界和生命的意识形态在漫漫的哲学史上不断奇幻地弯曲、翻覆、跳跃、变形。真相是什么?最终是否有一个真相等待它们的回归?可能世界已经“是预先被阐释的,就像化好妆匆匆赴约的女人”?

真相可能永远不被解答。

但是,思索的过程,已经帮我们建立了一个更高的精神世界。

车厢摇晃着。温暖潮湿的气流让人心中静好。

嘈杂柔和的人语声或许并不是消失了,只是被排斥在主观意识之外。细密的雨点以难以置信的频率温和地敲打着车身。我只是静静地直视着玻璃窗。

车窗玻璃外布满了雨点,透明淡青的颜色。偶尔两滴滑落,拉开长长的痕迹。

那样的透明痕迹,仿佛是无规律可循。

但是,有了过去的轨迹,未来,也大抵有了轮廓吧。

简评:人们往往对身边的一切麻木而迟钝,置身于大千世界如同生存在梦境之中,久眠不醒。作者受《苏菲的世界》的启蒙,作了一次心灵的远足,虽然最终无法揭示存在的真相,但这种精神之旅,无疑是有益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试图建立一个超越于现实的“更高的精神世界”。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从一次乘车的感受写起,在一片嘈杂中有如此寂静的观照,这正是对思考之价值的生动图解。因此,与其说这是一篇读后感,不如说是一个思想者的心灵独白:它引着我们超越于“梦境”般的现实,走向被思考的现实。一是现实的存在,一是精神的家园。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