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时间:2023-12-27 00:35:1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

茨威格是被公认的世界上最杰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说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便已经饮誉全球。看了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感触很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曾由衷地赞赏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最早知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在高一,当时是在《视野》杂志上面看到的本书的简介。看了简介之后,吃了一惊,因为单看故事情节和文章笔调,我还以为是中国作家的文章。小说中的作家简直就是中国落拓浪荡文人的代表。同时我感受到这样一位描写人性的作家,肯定是很受中国读者欢迎的。我们的读者对描写人性的文章是很感兴趣的。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人的文化,最近的畅销书目讲得最多的就是关于人性的驾驭。

20xx年,号称北京电影学院才女教师的徐静蕾依据茨威格的文章,自编自导了中国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把文章的故事移植到中国,男女主人公的职业与原著相比,比较中国化,其他的故事情节则基本忠于原著。该影片参加第52届西班牙圣思巴斯蒂安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导演银贝壳奖。而在1948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已经把茨威格的这个作品搬上银幕。但是1948年的电影与原著相比,有一些删改。在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同时,我反复看了几篇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茨威格细腻的描写,我们读了之后为什么沉浸其中?作家对女性心里的剖析,准确、深刻、细腻、真实,所以我们愿意相信。这些细微之处,会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有人考据到,茨威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伊德大茨威格20多岁,但是两人关系很好。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是没有必要的。首先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对20世纪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茨威格的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但是不能说所有讲到人的感情、情欲的都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那么在弗洛伊德之前创作的关于人类感情欲望的是不是也要这样讲了?弗洛伊德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解释这些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但是不能泛化。另一点,交情好未必就要受影响。同样在一个大学工作而且关系好的老师也有不少,但不能保证他们的观点、研究方向就一样。应该说,茨威格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是大致赞同的,但是但针对“恋母情结”和“情欲的不可控制”这两点,也阐述了不同看法。茨威格认为人的理性足够强大,人的情欲是可控制的。

很多人对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不置可否,可能是现在大家的`思想都比较现代的缘故。但是我对小说中的那个作家是极其鄙视的。他的轻浮和不负责任是陌生女人悲剧的直接诱因。文化人要有文化人的样子,文化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可是似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助长了流氓文人,以自己玩弄过多少女性为炫耀的资本,以自己身边有多少美女为荣。碰到这样的文人,每一个有良知的公民都要人人喊打。

中国文化圈长期流行一个词“风流才子”。这就是一个不良的导向。常常让人们搞不清楚是因为才子而风流了,还是因为风流就成为才子了。很多的小文人老是按后面那一条来理解,学识文采不怎么样,倒是挺喜欢招蜂引蝶的。也不看看自己的穷酸样,咱是大款吗?咱养得起小秘吗?还那么多个。其实就是诱拐纯情少女,有点社会阅历的人就知道,这样的文艺小青年(注意不是文艺青年)靠不住。“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不敢轻多累美人”。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发现:原来西方也有流氓文人啊,估计还不少。当然,一个作家的水平跟他自身的生活阅历和道德水准并没有绝对的、必然的联系。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干什么事情,都要知道这个前提就是要有社会良知和职业道德。为什么当作家?读圣贤书,所为何事?难道不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吗?而作家本人呢?十分喜欢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的作家才是一个合格的作家。二月河先生说过:“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后,夹着尾巴做人”。一些女生跟我开玩笑:“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或者原著的女生估计不会嫁给你们文科男生了”。我说:“那是个别现象,主流还是很好的,可得分清主流支流啊”。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2

爱,人世间最伟大最温暖的字眼。亲情,友情,爱情,无论是哪一种爱,都意味着给予和奉献:其中,亲情与生俱来,不求回报,最为无私;友情弥足珍贵,需要双方付出才可持久;而爱情是绝对排他的,更需要二人不断互相呵护,且因为感觉的不稳定性而容易消逝。尽管如此,世上还有这样一种爱情,它“希望渺茫,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只求施与不求受取,甚至为此奉献自己的青春,舍弃自己的幸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切行为的源头和力量,都来自心底涌动的爱与激情,而这爱的对象,竟是一个和自己“素昧平生”的男人!这便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描述的,惊心动魄、凄婉缠绵的爱情。

“我要向你倾吐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真正开始的。”多么震撼人心的语言!茨威格笔下的那位神秘女子,这样娓娓道来的开始她的回忆,她的倾诉,没有甜言蜜语,没有山盟海誓,却足以荡气回肠。或许对于每一个痴情的女子来说,有爱情的生命才有意义,而这个女子竟将初识对方视为生命的开始。

于是,这个13岁的少女,在她生命中灵光闪现的一瞬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风流倜傥的小说家R。仿佛宿命一般,他们在经过了销魂荡魄的三个夜晚之后,有了共同的孩子。然而,为了不给心爱的男人增加负累,她独自承担着一切,甚至沦落风尘。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才决定向对此一无所知的男人作出最后的感情告白。

对于这样单恋的悲剧,在改编成的同名电影中,导演徐静蕾提出了这样一种全新的阐释,也是一种独特的爱情观:爱你是我一个人的事,与你无关。这样冷静、坚强、洒脱,几乎堪称女性主义的楷模。然而,在我看来,徐静蕾的改编毕竟是一种再创造,并不符合作家原意。在原著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是一个美丽虚幻、痴情多感、专注执着的幽怨女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饱蘸着一生的激情与孤独、热望与失落,欢乐与痛苦的笔,记载自己的心路历程。

在这位女子刚刚成年,有了爱与被爱的权利时,她回到维也纳找到作家,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少女之身奉献给他。此时的她,何尝不希望他对自己能够如同自己对他一样的深爱?然而,只有三日,在短暂的三日欢娱之后,在她的体内留下了他的血脉之后,他 ……此处隐藏3599个字……天起,那女人微弱的呼吸就此散去,那男人或许还能记起那些倏而忽逝的往昔,或许他自己也会就此老去。

我想人生就是一场充满偶然的戏剧,原本毫无瓜葛的两个人,因一次偶然的搬家纠缠在一起,就像墙角的一棵树和一根藤,藤紧紧地缠着树,顺着它高大威武的身躯蜿蜒上升,贪恋它,依偎它。而树却只识它的'枝枝叶叶,只识那些慵懒的阳光,它舒展着肢体,从不肯低头看一眼盘在腰间的那株楚楚可怜的藤,它甚至不知道它。也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出现,男人恋上了她的母亲,那女人到了因斯布鲁克,在将行的那个晚上,她用尽了全部勇气,敲响了对面房间的铁门,却无人应答。

“从你的门口到我家一共四步路,我却走得疲惫不堪,就仿佛我在深深的雪地里跋涉了几个小时似的。”那四步路的距离就是他们一生的距离,她的一生也走得是那样的疲惫不堪。因为她的坚持,她回到了维也纳,每天她站在那男人的楼下,守望着他房间里微弱的灯光。某个晚上,她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最终委身于他,那三个暧昧的夜晚是那女人生命中最灿烂的时间。可那男人却总是在她最幸福的时候离开,归来就再也想不起那个爱他的女人。

如果不是那女人的胆怯软弱,如果她能说出沉积在心里的话语,如果他能在离开的时候带上她,如果……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被改写。然而,生命中没有如果,那女人的儿子死了,她也死了,那根依偎在那男人躯干上的常春藤枯萎了,轻风捎来了干枯的叶子,他摊开微黄的信笺,故事也就尘埃落定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曾经我和你如此接近,你吻过我的发稍,牵过我的手,我哒哒的马蹄从未惊醒过你紧闭的心扉,在你繁星满天的夜空里,我只是微不起眼的一颗,在你落英缤纷的小道上,我只是一片细小分明的枯叶,或许在那男人看完那封信的时候,他会感到惋惜,他会感到自责,然而斯人已逝,早已挽不回他不曾珍惜的情谊。

那一年的寒风中,我画了很浓的妆,我以为你会看见我,关注我,然而,你只是走过,匆忙的走过,像一只没有双脚的鸟,从不肯回头,也从不肯停留。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5

你的生命中也有这样的陌生女人吗?还是说你就是她?

很早就听说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本小说,不知道当你听到这本书名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当时猜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很枯燥乏味,毕竟,一封信能有什么可吸引人的,更何况还是一个陌生女人写的信。

但是,当你读进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个陌生的女人就是曾经的你我,那个陷入爱情的疯狂傻女人,对,既疯狂又傻的女人。

这篇小说茨威格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痴情“少女”,在即将离世前,向自己喜欢的人道出了这么多年对他的爱恋和为他所承受的辛酸,让这个她生命中最重要,却从未想起她的男人,了解了她的一生,更让这个男人明白,她这一辈子都是在为了他而活,可他却从未想起过她,从始至终她只是他生命中的过客而已。

说起爱情这种东西,我们都曾拥有过,也许你还记得,又或许你已经忘记了,但谁没有过青春年少?谁没爱过人?谁没有过怦然心动呢?如果你想重拾刻骨铭心的爱情,可以在故事中来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

这个女人默默喜欢了你十六年,可是你呢,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存在!没错,不是不记得,也不是不爱,而是不知道,从来不知道有一个傻女人这么喜欢你的你,到底什么才能在你的生命中留下痕迹呢?

从13岁开始,从女人还是女孩开始,直到临死前,她依然热情不减地回忆着与你有关的所有事情,每个细节都不愿放过,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听别人谈论你时的事情,也记得初次见到你时那天的场景,她把见到你的这一天称为是自己“人生的开始”,是上帝对她的眷顾。

不管你喜不喜欢她,知不知道她,她只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的喜欢着你。每天守在门口,紧张的盯着门洞,渴望看见你,又害怕看到你,因为只要你出现在门前,她的心就会跳个不停,也许我们都曾体会过这种心脏快要停下来的感觉,喜悦又怯懦,是那个年纪纯真不掺杂情欲的喜欢。

为了喜欢你,她知道你日常的所有习惯,记得你的每条领带,可以轻松认出你的每件衣服,你的每个朋友。而且还曾经为了你干了很多傻事。

“因为爱慕你,亲吻了你摸过的门把手,还偷了你丢在门前的烟头,这个你嘴唇碰过的烟头是我眼中的宝物。晚上,她不知多少次找个理由跑下楼去,只是为了到胡同里看看你屋子里是否亮着灯,以此来感觉你的存在,进入想象的世界,和你亲近一点。而你不在的日子里,她就像个活死人一般,没有一点意义。”

后来因为母亲的原因,她不得不搬家,与你分开。可即使这样,她也无法忘记你,只好每天都沉浸在悲伤、自我折磨和对你的思恋中。本该跟家人快乐的日子,却度日如年。

直到她终于可以独自生活,再次来到你所在的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她才觉得自己活了过来,虽然与你分开只有短暂的三年,可她却日夜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而在这之后,她又再次过上了默默爱你的生活。白天工作,晚上来到你的窗户外,感受你的存在,即使辛苦,却甘之如饴。

她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这样下去,或许某一天,可以遇到别的`他,过上简单平凡的日子。可一切的一切,却被和你的再次相遇打乱。此时她已不再是曾经的孩子,而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虽然你依旧没认出她,可她还是忍住了内心的失落,将自己献给了你。

因为得到过,所以就不想再失去。所以,情愿默默忍受你的记不得,默默忍受你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默默为你生儿育女,默默忍受被你抛弃的“幸福”。

即使这样,但她还是渴望着你能再次呼唤她,哪怕只是1小时,为此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她“相信,哪怕自己死了,你呼唤时,依旧能从躺尸床上站起来,跟着你走。”因为,她始终记得你的生日,记得每年送你白玫瑰,记得你说的那句“美好的东西是永存于心的,我是不会把你忘掉的”。多么美丽的谎言,可她却依然坚信着,至死不想忘。

她真的不曾抱怨过吗?不,她抱怨过,因为除了你之外,每个人都对她好,宠爱着她,唯独你却把她忘得一干二净,或者说你从未记起过她。

有一段时间,她曾经天真的以为自己抓住了你,抓住了你的血脉,就像所有狗血剧中的剧情一样,奢望用孩子拴住你,可是,“这孩子到底是你的儿子,有着和你一样的作风,在一夜之间,就残忍地离开了,永远不再回来。”是的,你们的儿子死了,链接你与她血脉的纽带,从这个世界消失不见了。可笑的是,从始至终你都不曾记得她。

可她最后留给你的话还是“谢谢你……我爱你……永别了……”

这个傻女人永远的离开了,可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傻女人存在着,她们为了自己喜欢的人背井离乡、与家人闹掰、放弃自己的理想,甚至放弃了自己。可男人们呢?假装不知,只是自由自在的过自己的日子,不愿意为家庭分担,不愿意承担责任,甚至不愿意接受这份沉甸甸的爱。

爱情最美好的样子,虽然不能把风花雪月作为常态,可最起码也该在柴米油盐中幸福吧?

如果你是女人,请慎重做这样的傻女人,一定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如果你的男人,请真爱你身边的那个女人,做她雨天的伞,晴天的树,为她遮风挡雨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